【汽車碳中和】目前,碳達峰、碳中和已是全球各國的共識,我國也提出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、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。 隨著該目標的落地,我國也正式確定了綠色發展的新路徑。不過,相較于發達國家,我國的碳中和目標時間緊、任務重。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(下稱“民進中央”)在提案中表示,實現碳中和關鍵是用數字技術替代傳統技術,用數字經濟替代傳統經濟,可以減少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生產能力。 在數字經濟這條新賽道上,“雙碳”大趨勢強勢推進我國綠色升級和高質量發展。 探索雙碳數字化新路徑 當前,全球氣候治理模式與格局已經進入數字經濟新時代,數字技術有望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最關鍵因素。 根據全球氣候行動峰會發布的《指數氣候行動路線圖》指出,數字技術在能源、制造業、農業、土地、建筑、服務、交通等領域的解決方案,可以幫助全球減少15%的碳排放。 民進中央指出,從宏觀管理看,高生產率、低排放和低成本的數字技術創新和推廣,有助于實現減源增匯與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協同。 比如,2019年深圳市碳排放達峰、空氣質量達標、經濟高質量增長協同“三達”經驗表明協同效應完全能夠實現。 不過,從微觀主體看,由于缺少責任約束和激勵機制,中國碳交易市場基于自愿的減排較少,活躍度不高。碳市場中利用數字技術將有助于解決行政性干預不當、分配不公、激勵不足、搭便車和實施成本高等諸多問題。 健全完善政策鏈 為此,民進中央建議,用創新運用數字經濟市場手段和政策,完善碳中和實現路徑的政策鏈。 一方面,深化數字產業結構調整政策,建立數字行業的“碳中和領跑者”制度,出臺非數字行業應用綠色數字技術等稅收優惠政策,完善重點數字產業的階梯電價和非數字產業的差異水價政策。 同時,優化能源結構調整政策,通過稅收等方式推動智能電網、儲能和能源大數據等能源基礎設施領域創新,加強各地補貼與天然氣價格、電價等政策之間的協調,推行消費側居民清潔取暖的階梯電價政策。強化區域結構調整政策。 另一方面,加強各地應對氣候變化、數字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協同增效的制度建設,創新政策引導,激勵數字經濟規模占當地GDP達到10%的城市率先實現碳中和(如上海、北京等);探索建立全國數字碳中和平臺,鼓勵數字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探索建立市場化碳基金,引領地方政府、社會機構和金融機構多元參與。 同時,要創新碳中和價值轉換機制,健全數字經濟發展路徑的政策鏈。 比如,鼓勵社會與公眾參與碳中和,依托大數據技術,引導和鼓勵以社區為單元,建立公眾參與碳中和積分激勵制度;鼓勵數字企業率先開展碳中和認證與評價,完善以碳標簽為代表的綠色數字產品制度,加強標準引領,擴大綠色供給創新。 以城市碳中和破局 不僅如此,民進中央還建議,要深化政府碳中和采購制度,推進強制性政府綠色采購試點,深化數字政府信息披露與協同監管機制。強化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政策,治理模式創新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和權利,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中和消費信息平臺,建立城市碳中和生活模式評價和社會公布機制,減少碳中和解決方案實施障礙。引導和規范社會組織管理,建立碳中和名譽認證等激勵政策,支持和建立社會碳中和志愿組織。 此外,要以發展優先為原則,推動以城市為載體的能源系統數字化轉型。 著力推動以數字城市為載體、以數字場景為模式的多網融合城市碳中和路線圖,實現能源系統數字化轉型。 比如,建立“數字場景+集成化”的未來智慧城市能源系統,形成具有能源生產能力和靈活性的智慧系統。 提升“數字場景+分布式”的城市電力需求響應能力。推廣以清潔能源為主的城市零碳電力熱力系統,提升城市燃氣冷熱電聯產、儲熱儲冷等調峰能力。 打造“數字場景+一體化”的城市交通體系。建設智能停車充電一體化停車場、多網融合型變電站等場景,并打造“數字場景+感知式”的物聯網智慧樓宇,賦予建筑內眾多公共資源語境感知能力。 |